耳朵的結構
耳朵的結構分為三部分:外耳、中耳、內耳。
外耳接受外界的聲音,并將沿著耳道引起鼓膜震動。
中耳鼓膜的震動引起三塊小骨-錐骨、鐙骨和鉆骨上相震動,將聲音傳到內耳。
內耳可產生神經沖動,沖動沿聽神經轉為神經能,從那兒聲音的信息就傳到大腦。
人的耳朵具有產生聽覺和平衡覺的功能。正常人的耳朵大約可分辨出40萬種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有些小到微弱得只能使耳膜移動氫分子直徑的十分之一。
那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呢?
當聲音發出時,周圍的空氣分子就起了一連串的振動,這些振動就是聲波,從聲源向外傳播。當聲音到達外耳后,通過耳廓的集音作用把聲音傳入外耳道并到達鼓膜。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線,厚度和紙一樣薄,但卻非常強韌。當聲波撞擊鼓膜時,即引起鼓膜的振動。鼓膜后面的中耳腔內,緊接著3塊相互連接的聽小骨。每一粒聽小骨都只有米粒大小,是人體中最小的骨頭。它們的名字由其形狀而來。緊挨著鼓膜的是槌骨(像鐵槌),之后是砧骨(像鐵砧),最后是鐙骨(像馬鐙)。當聲波振動鼓膜時,聽小骨也跟著振動起來。3塊聽小骨實際上形成了一個杠桿系統,把聲音放大并傳遞入內耳。3塊聽小骨中最后的鐙骨連接在一個極小的薄膜上,這層膜稱作卵圓窗。卵圓窗是內耳的門戶,而內耳中有專司聽覺的器官——耳蝸。當鐙骨振動時,卵圓窗也跟著振動起來。卵圓窗的另一邊是充滿了液體的耳蝸管道。當卵圓窗受到振動時,液體也開始流動。耳蝸里有數以千計的毛細胞,它們的頂部長有很細小的纖毛。在液體流動時,這些細胞的纖毛受到沖擊,經過一系列生物電變化,毛細胞把聲音信號轉變成生物電信號經過聽神經傳遞到大腦。大腦再把送達的信息加以加工、整合就產生了聽覺。
聲波經外耳、中耳傳入內耳后,經聽神經纖維傳入腦干及更高的聽中樞,在聽覺傳導徑路上任一環節出現病變都會引起不同性質的耳聾。此外,內耳包含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半規管。半規管是由三個相互垂直的小環所組成,專司頭部三維空間的平衡覺。當半規管有毛病時,可能產生眩暈的癥狀。
聽覺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必要的交流渠道。然而,最重要的是聽覺使我們感知環境而產生安全感和參與感。聽覺對健康而言是很重要的。因此,請您善待您的耳朵。
保護話務員的聽力
每天在呼叫中心忙碌的前線人員,最親密接觸的無過于佩帶的話務耳機。傾聽客戶聲音的工作在日歷一張張翻過中延續,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對大自然的聲音已經不敏感了,這一切是 怎么造成的呢?
客服人員在長達數小時的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線路中高分貝聲音帶來的負面影響。譬如客戶在馬路邊與我們通話,我們經常做的動作就是:調高耳機的輸出音量以達到在對方周圍的噪音中聽清楚客戶的內容。據環境部門的監測,在馬路上的噪音達到70~80 分貝,而調高音量放大了噪音的分貝。除了背景音之外,電話系統中突如其來的振鈴聲、回響嘯叫也是高分貝噪音的主要來源。
相應來說,在 110 分貝噪音以上的環境中只需一分鐘,人耳聽力就會受到傷害。而這種傷害反應在人體上體現為頭疼、耳鳴、甚至聽覺喪失等癥狀。衛生部《職工聽力保護規范》規定職工每工作日 8 小時暴露于等效聲級大于等于85 分貝(以下簡稱“LAeq,8≥85dB”)企業,都應當執行以下規定:職工暴露于LAeq,8≥85dB 的,應當配備具有足夠聲衰減值、佩戴舒適的護耳器,并定期進行聽力保護培訓、檢查護耳器使用和維護情況,確保聽力保護效果。因為大部分話務耳機可產生的峰值分貝達到 115~140 分貝,而客服人員不得不被動的接收這些噪音。
日積月累,客服人員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影響,聽力的減弱導致無法適應工作,造成客服這一職業是青春飯的假象。試想一個經驗豐富的職業人士在其他行業中是多么重要,而在客服工作中卻因為健康問題而不得不引退。對呼叫中心也是人力資源的流失。 可見一副好的話務耳機對客服人員有多么重要,請愛護您的員工,保護話務員的耳朵。
原始的呼叫中心到現在的改變
原始的呼叫中心笨拙的操作費時費力,時代的變化使得整個行業有了大的改善,先進的呼叫中心系統,話務耳機也有原來的體積龐大笨拙變為現在的小巧輕便,使得佩戴更加舒適,話務耳機一直伴隨著呼叫中心業的成長。
專家談聽力保護和預防
最近,記者了解到這樣一件事情:某年輕人在求職面試時,由于沒有聽清楚考官問他3遍的問題,最終失去了一次不錯的工作機會。后經醫生診斷,這個年輕人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與他以前從事的工作環境有關——呼叫中心,每天持續不斷的嘈雜工作環境加上大量外部聲源對耳膜等部位的沖擊,專家表示:這種做法時間長了會嚴重損害聽力,類似這樣損傷聽力的事情在國外也屢見不鮮。
大家都知道,某些藥物、疾病、意外傷害可以導致聽力的損傷,但當我們對周圍的聲響習以為常時,您是否知道,其中的某些聲音,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對您的聽力造成傷害。美國醫療協會雜志曾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6至19歲的青少年中,15%的人有聽力受損的癥狀。專家驚呼,美國人比預想的提前了20年開始變聾,聽力受損的青少年越來越多,許多40多歲的人的聽力狀況就和70多歲的人一樣。專家認為,導致聽力受損的罪魁禍首就是噪音。
不可否認,現代科技的確給我們帶來更多生活樂趣,同時也不免會有一些負面影響,例如作為年輕一代最為喜愛的隨身聽就是其中之一。“從聽力檢測報告來看,你患的是噪音性耳聾,它屬于感音神經性耳聾的一種”。面對聽力檢測的結果,我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最喜歡聽音樂,尤其是搖滾樂,總是習慣把家里的低音炮開得很大;平時走路、坐車、睡覺時,也總習慣戴著耳機聽MP3,或經常處于嘈雜的工作環境中,而這些,通通成了導致“噪音性耳聾”的禍首。
近幾年,除大量的呼叫中心工作人員遭受聽力損害外,“隨身聽”、“MP3”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消費者接觸時尚的新方式。消費者戴耳機聽音樂或外語,既不影響他人,又可避免外界干擾,看似瀟灑、舒適,其實長時間使用會損傷人的正常聽力,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患上“感音神經性耳聾”。
大家在用耳上更要謹慎,盡量選擇有聽力保護功能的耳機產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避免用戶長時間使用耳機導致的聽力下降。